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弘扬焦裕禄精神,2025年7月5日,焦桐薪火青年行实践团队赴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【视频】
一、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焦裕禄精神薪火
l兰考县展览馆:兰考展馆悟公心
在兰考县展览馆,实践团队通过详实史料与珍贵展品,系统回顾了兰考从战胜“三害”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跨越。焦裕禄同志简朴的办公场所与生活用品,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、一心为民的政治本色。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,新时代青年必须传承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、唯独没有他自己”的公仆情怀,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。





l焦桐广场 焦裕禄纪念园:焦桐传薪火 誓词砺初心
在焦桐广场,团队聆听当地群众讲述焦裕禄带领百姓治沙造林的事迹。这棵由他亲手栽植的泡桐树,已成为扎根群众、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。在焦裕禄纪念园,全体成员庄严肃立,向烈士墓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党誓词,通过纪念馆内复原的工作场景,深切感悟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使命担当。


二、躬身实践砺初心,青春赋能乡村振兴
l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:亲历治沙艰辛,传承精神血脉
在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,团队沉浸式参与“贴膏药”“翻淤压沙”等传统治沙劳动,亲身感受兰考人民的奋斗历程。基地保留沙丘风貌,重现治沙场景,队员们在劳作中触摸当年战“三害”的奋斗印记。从聆听“焦书记探风口、查流沙”的故事,到亲身固沙植绿,大家深刻领悟“亲民爱民、科学求实”的精神内核,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薪火相传。




l赵垛楼村:走进盐碱地,对话种植人
“治住它,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!”7月6日下午,同学们前往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,与种粮大户郭永存对话。“以前是别人欠我钱,现在是我欠别人钱。”郭永存的自我调侃中,藏着治理盐碱地的艰辛。但困难从未打倒他,从“赊账垦荒”到“千亩良田”,彰显了新时代农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的首创精神。
交谈后,同学们随郭永存到田间参观,听他讲述土地状况与红薯种植技巧。勤劳的农民让土地焕发生机,便捷的科技为种植注入活力,大家既看到兰考人治理盐碱地的决心,也采集了土样用于检测。


l化院实验室:测土壤酸碱度,明盐碱地实况
拿到土样次日,同学们借用实验室器材测定盐碱地PH值。实验前认真听取老师指导,实验中分工明确。多次测定的结论,不仅是土壤酸碱度的答案,更是探究兰考盐碱地治理成果的钥匙。这背后,是排灌结合、增施有机肥、种植耐盐碱作物等方案的见效,让兰考从“一片白”蜕变为“一片绿”,既改了土壤,更变了乡村面貌。



三、党建引领产城融合,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
l 中原家博园:探家博园转型路,悟精神促乡村振兴
调研兰考中原家博园时,团队考察了家居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、集群化转型的实践。昔日盐碱荒地已成为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高地,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走进家博园,琳琅满目的产品与现代化展销模式,展现着兰考产业转型的创新探索。这里既是家居产业集聚地,更是焦裕禄精神传承的生动体现,兰考人以艰苦奋斗、开拓创新书写着发展新篇,队员们也立志汲取力量助力乡村振兴。


四、践行“两山”理论,书写黄河生态新篇章
l 黄河湾风景区:调研黄河生态廊道,见证兰考绿色蝶变
在黄河生态廊道,团队实地调研滩区综合治理成果。昔日风沙肆虐的黄河故道,如今成了集防洪、生态、文旅于一体的绿色屏障,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“兰考样板”。大家发现,兰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依托黄河资源打造宜居环境,既守护了母亲河,又提升了百姓幸福感。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切感受红色兰考的生态蝶变,更激励着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

本次三下乡活动,团队通过参观展览馆、瞻仰纪念园、体验治沙劳动、调研盐碱地治理成果等形式,深刻领悟焦裕禄同志“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、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内涵,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,在新时代征程中凝聚青春力量。